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派瓷种让牡丹花“永不凋谢”
新派瓷种让牡丹花“永不凋谢”
时间:
2014/1/22 11:53:08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谈到牡丹,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爱。但正如诗歌中所形容的那样,牡丹花虽美,但花期短,易凋谢。怎么能使牡丹花常开不败呢?牡丹瓷的出现成功将大气唯美的牡丹与瓷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真可谓“天赐奇观,亘古不变”。洛阳牡丹瓷博物馆的成立,既能让游客感受到厚重的牡丹文化,又亲眼欣赏和亲手体验牡丹瓷的设计制作过程,全方位了解牡丹瓷的“前世今生”
走进洛阳牡丹瓷博物馆,红绿彩牡丹碗、牡丹绢绣、瓷鼎、单株牡丹树等,会让你感受到瓷器的朴素典雅。人们在啧啧称赞牡丹瓷的同时,不禁会想起它的创始人李学武,即该博物馆的馆长。2006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李学武的战友来洛阳看牡丹,感慨花期太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学武突发奇想,要让牡丹花永远保持最唯美的那一刻。
这个想法激励他自2007年开始,上百次奔赴东阳、仙游,跑遍了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到处拜师求艺。经过近三年的潜心研究与探索实践,历经数千次试验后,2009年年底,以洛阳本土出土且有牡丹纹饰的三彩陶器和瓷器为载体,以牡丹名贵品种为依托,采用当今众家陶瓷之长的复杂制造工艺,从平面、浮雕到立体,纯手工制作的创新型艺术陶瓷—洛阳牡丹瓷诞生。
2012年4月29日,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揭牌仪式在洛龙区安乐镇郑村牡丹宫内举行,标志着国内首家牡丹瓷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该馆主要从事牡丹瓷与牡丹文化相关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等。 因原有展示厅已不能满足需要,今年8月份,李学武特地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迁至丽景门馆,将博物馆和艺术馆融为一体,既能通过博物馆对外传播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能使游客欣赏到更多的艺术品。
观光生产一体 可打造适合个人口味的产品
在洛阳牡丹瓷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绝伦的牡丹瓷作品,还可以亲身体验牡丹瓷的工艺流程,更深入地了解牡丹瓷的工艺文化。
在牡丹瓷的制作现场,“面粉团”被放进机器,不一会便吐出一根根面条状的东西来,在工艺师的巧手搓揉、雕刻之下,它们立刻变成花纹状的瓷线。在生产车间,工艺师们就用压出的面条状瓷线编织挂盘,一条条瓷线被编得粗细均匀,搭配有致。还有一些工艺师在已经编好的盘子上做瓷花。他们将瓷泥搓揉成花瓣状,再用一根竹片将瓷泥刮到薄片状,最后在瓷泥中间有序地割出几条条纹,沿着条纹用手轻轻一捏,“花瓣”随即便形成了。工艺师用钳子夹着已经做好的花瓣将它们拼接起来,一朵盛开的牡丹出现在了大家眼前。这样的牡丹还只是陶坯,一入窑经过16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炼,牡丹瓷便鲜艳绽放。
据悉,牡丹瓷是采用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高岭土为制作原料,经过原料研磨、拌浆、滤泥、塑型、成型、晾干、素烧、施釉、釉烧等多种复杂工艺流程,最终形成一件成品牡丹瓷。一般的牡丹瓷烧制要十几道工序,复杂的牡丹瓷则需要近百道工序。其中仅做盘子上立体呈现的牡丹花工艺就可分为揉、捏、拉、拼、切合五道程序,好的牡丹瓷要经过6至12遍的反复烧制。一般一件牡丹瓷的制作要15天至30天才能完成。近年来,牡丹瓷在融合了釉上彩工艺后,其色泽与通透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远远望去,真如一朵栩栩如生盛开于盘中的牡丹花。
旷世神品 盛事牡丹鼎
在复杂的工艺流程下,洛阳牡丹瓷博物馆中还珍藏着无数让人为之心动的瑰宝级作品,样样是珍品,堪称“镇馆之宝”。
摆放在博物馆内的釉上彩花盘,是手工艺与釉上彩工艺的完美结合,花盘釉色鲜艳,形象逼真,瓷韵花魂亘古美丽。而那一尊卢舍那大佛,是将极具代表洛阳历史文化的龙门石窟与牡丹瓷工艺艺术融合的全新尝试。工艺师们用近一年时间,历经数百次实验才做成今天这个样子。这尊卢舍那大佛不失其慈祥智慧的面目,也是光明普照的文化艺术再现。
另外一件不能不提的镇馆之宝就是那尊“盛事牡丹鼎”。 夏初,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所以鼎在古代,被视为国之重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而在现代,鼎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寓意。盛事牡丹鼎形象逼真地再现了牡丹的形态、神韵、色彩和特殊的寓意。既体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又兼备了鼎大气庄重的特质,充分将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契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鉴赏价值。
富贵长寿—松下牡丹盛开,娇艳欲滴,富贵大方,富贵和长寿之寓意油然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