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利用数字文化平台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了解人民的关注点和诉求,并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做出有效回应。
同时,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高质量的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实现从消费者到创作者的转变。创作者们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智能化呈现,打造专业化、高品质的内容作品,为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大力推动文化数字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收集和保存工作,统筹数字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实现文化资源的互利互通。
推动文化数字资源共享,消除各区域、各文化机构之间的利益壁垒,搭建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建立数字库授权机制,促进资源汇聚贯通。各类新兴媒体行业要持续推进算法优化,用主流价值导向嵌入并驾驭算法,适当拓宽视频长度限制,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关信息的推送量。
拓展数字文化服务优质供给覆盖面: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消除“信息壁垒”“数字鸿沟”。加强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政府要制定战略性的文化数字化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数字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对策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强化数字空间的思想价值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耦合,扩大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加大具有中华文明标识功能的文化要素的数字化传播力度。
丰富数字叙事表达: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记录、数字还原、数字勘测、数字集成,形成信息化聚合、数字化管理。借助数字化平台的统筹与整合能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叙事表达,通过打造文学、艺术、影视、展览、游戏等各类数字文化产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的内容创新转化。依托不同媒介平台的叙事方式,利用跨媒介叙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的呈现形式,实现同一文本的不同演绎,构建相互协同的叙事系统,增强文化多元体验。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数字空间进行文化生产的主体作用,推动更多人接媒触网的能力,以“文化生产者”的姿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开发。
通过名师直播讲解古诗词、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建立起一个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互交融的、富有视听冲击的空间。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意、制作、营销的文化生产主体和文化产品消费主体。